学习动机理论

理论
动机
作者

yangjh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8日

学习动机理论包括: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斯金纳;

主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该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都需要伴随外在刺激的强化(也就是要有奖励物),没有刺激不会有学习动机,也不会产生学习行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我们曾经学过学习动机的分类,在学习动机中有一种叫做“内部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产生的时候不需要外界刺激的强化,是完全出自于自身的学习需要,所以强化理论过于看重外部学习动机,而忽略了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该观点不正确。

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主张: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 5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那么动机也是在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此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前面学过动机的产生条件,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主张: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

在考试中经常考查同学们这两种不同学习动机类型在进行任务选择时候的不同。趋向成功类型的人是非常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所以这类人会选择任务难度在50%的工作。但是避免失败类型的人为了避免失败会选择特别难或者特别简单的任务。从而避免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维纳

主张: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张: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自我决定理论

代表人物:爱德华·L.德西 理查德·弗拉斯特

主张: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autonomy)、胜任需求(competence)、联结需求(relatedness)。他们认为,在培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此外,SDT还建议,这三种心理需求中的任何一种在社会环境中得不到支持或满足,将对健康产生严重的有害影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