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理论
传播学
作者

yangjh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23日

厄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理论,初次在1974年的著作《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中被提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理解、分类并对事件进行反应。人们在面对社会事件时,会借助”框架”(frames)来解释和理解,这些框架对于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以及如何在社会中行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主框架(Primary Frameworks):戈夫曼提出主框架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通用的解读方式,帮助我们对事件有基本的理解。主框架分为自然框架(解读基于自然或物理现象)和社会框架(解读基于社会或文化现象)。

  2. 键入(Keying):键入是一种框架变形的过程,使得某一事件或行动被解读为另一种类型。举例来说,一场普通的打斗在键入后可能被看作是一场表演或游戏。

  3. 断裂(Frame Breaks):当遇到一些无法用现有框架解释的行动或事件时,就会发生断裂。此时,人们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框架或修改已有的框架。

  4. 框架类型: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中,框架主要分为自然框架和社会框架。自然框架关联物理事件,以自然法则为基础,而非人类的意愿;社会框架则涉及人类行为,依赖于参与者的意图和动机。

  5. 框架的层次性:框架并非是孤立存在,而是通常嵌套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层次结构。比如,我们对“饭店”这个场所的理解,可能嵌套在更大的框架中,如“服务行业”或“公共空间”。

  6. 框架的韧性和变动:尽管框架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解释模式,但它们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在新的信息或经验出现时,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或更换框架。这种调整可能涉及对已有框架的微调(如改变一些细节),也可能需要较大的变动(如使用全新的框架)。

  7. 框架的社会性:虽然框架看似是个人的认知结构,但实际上它们是社会构建的结果。我们通过文化、教育和日常交流来学习和内化这些框架。因此,框架分析着重强调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世界的影响。

框架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沟通障碍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