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心理学
作者

yangjh

发布日期

November 5, 2023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为什么会采取特定的行为或行为意图。这个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艾伦·艾森(Ajz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其前一理论,即”有意愿理论”的延伸和改进版本。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TPB认为,人们的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

  1. 态度(Attitude):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即他们是否认为该行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这包括对行为的认知评价,例如行为的重要性、有益性和愉悦性。
  2.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这是个体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或他人期望,他们是否认为重要人物(如家人、朋友、同事)支持或反对他们采取特定行为。
  3. 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这是个体对于采取特定行为是否有控制能力的信念。它包括对自身能力、资源可获得性以及障碍的感知。

这三个要素共同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而行为意图又是实际行为的预测因素。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个行为持有积极的态度、感受到社会支持、并且认为能够轻松控制这个行为,那么他更有可能产生采取这个行为的意图,并在合适的机会中采取行动。

TPB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框架来理解行为和行为变化的动机,有助于制定干预措施,改善个体的行为。因此,许多健康、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使用TPB来解释和预测各种行为,如戒烟、锻炼、食品选择等,以便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回到顶部